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網路串流媒體技術(Streaming Media and Technologies)


所謂的“串流”(Streaming)是指將一連串的影像壓縮後,經過網際網路分段傳送資料,在網路上即時傳輸影音以供觀賞的一種技術與過程。

串流技術的發展

現在的多媒體影音的檔案容量通常都較為龐大。

如果採用一般「下載檔案」的方式 進行,必須要等整個檔案下載完後才能觀賞,會花費過多的等待時間。

如在PDA 等IA產品,如Compaq iPAQ 3835 Pocket PC,僅有64MB RAM 可供使用,下載整個檔案的方式就變得較為不切實際。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核心,於是便開始發展多媒體串流(Streaming)技術。

多媒體串流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網路上,不需藉由下載檔案的方式,就能讓使用者在不用等待的情況下,即時觀賞多媒體資訊。

串流媒體的概念

檔案下載 –等待時間以及品質都與檔案大小有關

串流下載 –當你使用串流觀賞線上影音時,你所使用的檔案會先放置到Windows的Temp資料夾中而這資料夾會定期出清,當然也可以手動清除。

有人說會下載到硬碟也算有使用,但既然會清除也就算是不佔用了。

無須等待檔案完全下載,品質受限於網路頻寬。

多點廣播 vs 單點廣播

多點廣播(Multicast)-可提供對多人同時播送,大幅降低對網路頻寬的需求,但是無法提供隨選視訊。

單點廣播(Unicast)-可以提供隨選視訊,但可連線的用戶數量受限於網路頻寬。

Streaming傳輸的兩種方法

1.順序流式傳輸(progressive streaming): 順序流式傳輸是指依照順序下載,在下載的同時,用戶端可以線上觀看檔案。

2.即時流式傳輸(real time streaming): 即時流式傳輸可使媒體被即時觀賞。

多媒體串流主要的應用模式

多媒體串流主要的應用模式有兩種:即時(On Live)與非即時(On Demand)。

即時模式意謂當媒體來源經壓縮處理後,隨即利用伺服器,經由網路傳送到播放器。

標準的應用範例有雙向的視訊會議與單向的即時監控。

非即時模式意謂當媒體來源經壓縮處理後,即存放在資料庫內,當播放器向伺服器提出要求時,伺服器才從資料庫調出檔案,利用伺服器,經由網路傳送到播放器上。

標準的應用範例有隨選視訊(VOD)。

串流技術(傳輸協定)的分類

第一類串流技術利用標準的網頁伺服器 (Web server)將多媒體資料送到使用者的播放器播放。

第二類串流技術是利用獨立的串流伺服器(streaming server)將多媒體資料送 到使用者的播放器上播放。這種方式通稱為True Streaming。

第三類串流技術叫Clientless Streaming,播放器不是內建在用戶端,而是在串流過程中才送到使用者手上。


第一類串流技術利用標準網頁伺服器(Web Server)

標準的網頁伺服器是遵守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通訊協定,所以這種方式通稱為HTTP Streaming。

使用這種串流方式的好處是只要使用一般的網頁伺服器,並不需要再另外建置專屬的串流伺服器,所以這種串流方式也稱為Server less Streaming或是Pseudo Streaming。

使用HTTP streaming前,多媒體資料要先包裝成符合網頁伺服器的特定格式,像 RealPlayer所使用的RM格式或Window Media Player 所使用的 Advanced Streaming Format (.asf)格式。

因為使用HTTP協定不容易自動偵測當時的網路環境,所以必須先備妥各種速率的資料,以適用於不同頻寬的網路環境。

這種方式會造成伺服器端硬碟儲存空間的浪費。

因為HTTP的傳輸層是使用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通訊協定,當傳輸資料遺失時會要求重傳,此容易造成延遲(delay)。


第二類串流技術利用串流伺服器(Streaming Server)

True Streaming一般又稱為RTP Streaming,因為它是遵守RTP (Real Time Protocol)通訊協定。

RTP非常類似HTTP與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不過它是針對即時串流的特殊需求所設計。

RTP會以一定的速率,傳送一條單向的資料流到播放器,只要有足夠的網路頻寬傳送資料,播放器就會立即播放媒體資料。

播放完後,資料就會消失不見,在使用者的硬碟內不會儲存有任何的檔案。

想要再看一次,只有透過與串流伺服器再一次連線才行。


第三類串流技術Clientless Streaming

這類技術主要應用在行動裝置上,尤其是支援Java技術的平台。

這類應用的使用者並不需要在用戶端安裝太多的程式,只有在有實際需要時,才透過OTA (Over The Air)將Java版的播放器送 到用戶端安裝並播放串流檔案。


第一類串流 vs 第二類串流

RTP的傳輸層是使用UDP (User Data Protocol)而非TCP。

UDP在資料遞送方面,會比TCP快速且有效率,因此可有效避免延遲現象。

可是UDP缺乏回報資料遺失的機制,所以在網際網路或無線網路串流中,幾乎都會有資料遺失的情況,造成品質下降。

另外,大部份公司和企業的防火牆都會檔掉UDP,所以在防火牆內是無法接收到藉由UDP遞送的串流。

想要在有防火牆的情況下使用RTP,必須使用HTTP tunneling 技術,亦即將RTP封包包裹在HTTP封包內,以方便通過防火牆。

但HTTP tunneling會增加許多額外的資料,佔掉更多的頻寬。


HTTP vs RTP Streaming

基本上,兩者之間的優缺點是處於互補的狀態。

UDP

這是TCP/IP架構中一個在運輸層的無連接導向且不可靠的協定,特性有

1.在資料開始傳送之前,不須先連繫建立管道,屬於無連接導向協定。

2.資料傳送時,進行較簡單的檢查和(checksum)錯誤偵測,若發現錯誤或遺失時,也不會要求重新傳送分封,同時不保證資料傳送順序是正確的

3.此協定可以單向快速的傳送資料。

可調式壓縮編碼(scalable coding)

第二個常會面臨的問題是傳輸頻寬變動,尤其在網際網路,無線網路與異質網路的環境下。頻寬變動往往會造成多媒體資料無法傳送(頻寬太小)或頻寬浪費的情況(頻寬大但傳送資料少,導致多媒體的品質很差)。

目前的解決方式是預先備妥各種頻寬速率的資料,根據網路的情況再作動態的調整。但因為每一份內容都需要準備數個備份,這種方式會造成儲存資源的浪費。

較新的多媒體串流技術都開始考慮採用可調式壓縮(scalable coding)的編碼方式,希望能有效對抗頻寬變動的問題。此技術主要特色是達到「一次編碼,處處解碼(encode once , decode many times)」的目標,亦即串流同一份可調式編碼的多媒體檔案,就可以在任意的頻寬,任意的裝置,收看任意大小、任意畫質的多媒體資料。

可調式編碼的最高理想是,只需一種壓縮編碼,就可以應付不同的頻寬使用者,且會因頻寬不同,而有不同的對應品質。例如,使用者在收看網路多媒體時,可擺脫因頻寬變動所造成的畫面暫停、破損、甚至無法收看的窘境。


目前網路三大串流影音軟體之功能比較






串流格式之優缺點比較






轉檔成不同串流格式品質之比較

網際網路資源~部落格 (Blog)

Blog: 網路日誌/網誌/部落格
Blogger: 寫部落格的人/部落客/博客
Blogging: 寫部落格
Blogosphere(部落圈): 由部落客形成的群體
Blogebrity: 部落圈中的名人

Blog平易近人的優點
Blog就是一個可以讓你發表心得、抒發自我的平台。
從獨立專有的網址、發表文章、好友分享、傳閱串連、意見回饋…與好友互動等等,完全包括在一個小小的平台裡。
撇除傳統個人網站硬冷的管理機制以及網頁編輯能力的限制,在部落格圈裡,你只要花費1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馬上建立一個美美的、個人化的、簡單好使用的部落格。

Blog的類型
流水帳Blog
轉載Blog
技術Blog
情感Blog
娛樂Blog
學術Blog
社會Blog

Blog的特質
個人化 –文章內容或頁面設計,均以表現個人的想法為主。
時間序 –文章依發布的時間排序,最新發布的會列在最上面,有順序即可利於文章找尋。
公開化 –文章均具有公開的永久連結,任何人只要取得連結即可瀏覽內容 –透過引用的串連,也讓文章之間的關係透明。
社群化 –引用不僅讓部落客易於追蹤文章的後續討論及影響,更可讓部落格間產生串連,進而形成如興趣小組般的社群。

運用Blog的效益
工作分散。
更新快速。
品質提升。
距離拉近。
傳播快速。
溝通直接。
觀點多元。

網際網路資源~RSS


RSS的全名
RDF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 (豐富的網站摘要)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非常簡易的聚合)

網際網路資源~Web2.0

Web2.0概念及目的
希望透過瀏灠器便何以處理所有的事務,也就是把 Web 視作一個服務平台。

資訊是由各網站主動流向使用者的瀏灠器,而不是使用者就各網站。

使用者可以自訂想要的資訊。

Web 的使用強調互動,即使用者的參與和分享、及社會性軟體 (social software) 的發展。

以使用者為中心。


Web1.0 vs Web2.0超級比一比



Web 1.0 與 Web 2.0



Web 2.0 服務上的應用

網誌 (Weblog 或 Blog):或稱為部落格、博客,它是一個相當容易建置及使用的訊息發佈平台 。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透過 RSS的技術,網站可以將訊息主動 push 給讀者。

Wiki:一種可在網路上開放多人協同創作的平台,只要透過網頁瀏覽器及使用很簡單的標記語言便可合作撰寫文件,最有名的應用要算是維基百科 (Wikipedia)。


電子書


何謂電子書
電子書不單純是將紙本圖書數位化或電子化。
將各式資料數位化後予以系統化與結構化的處理,並透過不同的設備供人悅讀與再利用。
此設備可以是電腦、PDA、手機、電子書閱讀機等。

電子書興起的因素
網際網路的發達,新的溝通媒介造就一個方便、快速的使用平台。
資訊尋求習慣改變,透過網路在最短時間搜尋到最多的資料。
簡單省時,透過各電子書商強大的搜尋引擎, 就能夠找到想要的書並閱讀其全文。
思路持續,電子書立即可得,令使用者的思路不被打斷。
全年無休,想閱讀隨時就能找得到資料使用。

電子書的特點
獲取與攜帶方便: 透過網路下載或很小的電子設備就能有大量的閱讀資料。
易於檢索與互動: 電子書可全文檢索,作者與讀者能透過網路互動。
個人訂製: 讀者可根據需要訂製電子書。個人出版成為可能。
使用方便: 可透過網路超連結的特性獲得更進一步資料。
多元化,多媒體: 可供閱讀的平台越來越多源化,電子書內容亦呈現多媒體影音資料。

電子書的類型
掌上型電子書
Ø攜帶方便 Ø高容量 Ø閱讀機需另外購買 Ø機器損毀時需重購 Ø可能遭遇機型版本過時無法使用
網路型電子書
Ø突破時空障礙全年無休 Ø沒有催還、逾期、遺失、損毀及罰款等問題 Ø簡易的技術管理,與其他電子化資源的使用介面相同 Ø連線及下載速度受網路頻寬限制影響 Ø使用需透過一定的認證機制。

影響電子書使用之因素
讀者閱讀習慣 –學術性圖書,還是習慣列印閱讀。 –不像網路文學、手機文學多線上閱讀。 –紙本圖書像甘醇的烏龍茶,要慢慢品味。電子書像可樂,冰涼暢快。
使用介面的親和性 –使用人數的限制不符電子書便利之特性 –造成Turnaways次數增高 –讀者是沒有耐性的,一、二次使用失敗,就認為不好用。
電子書的學科主題 –多為學術性圖書 –大學生畏懼原文書 –可從淺顯易懂圖書開始培養閱讀習慣。
語文的障礙 –英英字典對非英語系讀者無幫助 –讀者個人電腦安裝翻譯軟體 –利用中文電子書培養讀者閱讀習慣。

SWOT分析是以行銷學原理,先瞭解組織內部環境,找出優勢(Strengh)及劣勢(Weakness),再分析外部環境,找出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 。

電子書的優勢
方便性,可搜尋內容,改變字體大小及字型。
容量大,隨時可網路下載,不受地域限制,省去舟車勞頓之苦。
降低圖書成本,價格便宜。
設計精美,靈活多樣,有多媒體功能。
節省保存書本所需之空間。
電子書實現了產品零庫存,全球同步發行,購買方便快捷 。

電子書的劣勢
電子出版版權取得困難,如何收取合理費用才能不損及傳統的出版市場。
使用者付費觀念仍未建立。
電子書消費成本較高,讀者必須擁有電子閱讀設備。
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電子書最核心的問題。

電子書的機會
電腦及上網人口普及,電腦網路已成人們生活一部份,電子書更易普及。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電子書閱讀機的改善,相關電訊技術的配合,都在資訊科技進步中克服。
華文市場蓬勃發展,出版業者看好站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強的華文閱讀市場。

電子書的威脅
螢幕閱讀的接受情形不佳,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及。
桌上型電腦攜帶不易,筆記型電腦不易隨處使用閱讀, PDA閱讀機螢幕太小。
電子書格式分歧閱讀軟體有PDF、 HTML、 XML等格式,有些需配合特殊閱讀軟體。
閱讀介面規格不一,電子書的閱讀機目前沒有統一的格式標準,在規格上無法相容。

電子書尚需解決的問題
加強著作權保護,讓出版社及作者享有較完整的保障,以促進電子書的創作與出版發行。
建立電子書的標準,包括閱讀軟體及電子閱讀機規格採用統一的標準。有共同的標準,在相容性的基礎上方能廣為流通。

架設網站及開發網站之軟體



Domain Name
即網域名稱,又稱為網址,用來代表網站在網路上的位置

網站內容必須存放於網路中的電腦,一般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就是自行在企業內架設主機,將主機連上網路,如此便能將主機內之網站內容呈現於網路上,此方式之優點為可隨時監控、無空間限制 、無使用權限限制,而其缺點為硬體成本高 、需要網管人員監控。
第二種為比較普遍的租用虛擬主機方式,只要向虛擬主機承租公司租用虛擬空間即可,一般以空間大小計費,採月租費或年租費方式,此種方法之優點為節省硬體成本 、維護人員成本,缺點是無法即時監控問題、有空間之限制 、有使用權限之限制!
第三種就是申請免費的空間,不過一樣有無法即時監控問題、有空間之限制 、使用權限之限制、還須忍受不斷出現的廣告、接受次網址名稱,不過是免費的!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提供架站服務之業者,有以下形式
1.URL形式:提供您網站服務者,若能採用第一種形式,因他並無任何投資,故只要他停止繳納上屬ISP之費用,您的網站即隨之消失毫無保障。
2.虛擬主機形式:因業者只投資一台PC(或根本只是一個掮客),同樣的如果他不付上屬ISP費用,他只需將PC取回,或ISP把這部PC關掉,那麼您的站台也就消失了。
3.host主機形式:通常host之PC由客戶自己購買是較有保障,因此即使您的網站架設者不作了,但機器是您的,您只要把PC搬到另一家ISP寄養,您的站台仍可在網路中出現。當然,已付之連線費用就泡湯了。
4.專線形式:此種業者費用最高,但最有保障,因其向上一層之ISP租用線路通常都有契約保障,不是說停就停,而其投資之Server及網管器材亦相當可觀,絕非一般業者所能比擬。

網站的效率
傳輸的效率:太複雜,太大的檔案在還沒送到瀏覽者面前時早就被放棄了。網路使用者不會留戀在傳輸速度慢的網站。
架構的效率,錯誤的配置及無效率的連結,令人迷網。
正確的應用程式選擇,選錯應用技術則無法清楚表達網站的內容。單一的應用技術亦無法表現整體網站的感覺。

網頁介面設計基本觀念


網頁時所需要注意的事項
1.網頁設計的基本原則
2.網頁設計的檢查指標
3.頁面設計範例
4.網頁設計格式參考資源
5.頻寬的影響
6.互動性的要求
7.安全性的要求

網頁在系統中可有各種不同的功能
多媒體資訊傳遞:簡單的網頁可以用平面或是 3D 的方式來傳達聲音、影像、動畫、視訊、虛擬時境的多媒體資訊。
互動的佈告欄:網際網路上來觀看網頁的人可以在網頁上留言,藉以和其他來觀看的人或是網頁的製作人溝通。
資訊系統之介面:網頁本身可以是一個資料庫、GIS 系統、或是應用資訊系統的人機介面,允許使用者在遠端透過網路來操作該系統。

網頁設計的基本原則
1.全方位地規劃網頁
2.在網頁上提供製作者及維護者的基本資訊
3.用有效的方式和網頁的瀏覽者溝通
4.幫助使用者迅速地找到他要的資訊
5.清楚地讓使用者知道系統將如何反應他的每一個動作
6.時時考慮使用者操作及資訊傳遞的效率
7.考慮網際網路上使用者使用各種不同的硬體與軟體
8.讓你的網頁看起來更舒服
9.強調互動性
10.維護你的網頁
11.注意一些 HTML 的小細節

你的目的能在瀏覽者的耐心用完之前完全達到,以下是幾個該注意的重點
1.降低文字的篇幅
2.儘量以標題摘要文章內容
3.斜體字、粗體字、不同顏色的字要小心使用
4.超連結 (hyperlink) 文字常常也就是關鍵詞
5.網頁中的文章請使用固定的風格
6.使用瀏覽者熟悉的名詞
7.使用互動式元件時必須選用能夠清楚地代表該選項或是動作的詞語
8.在設計互動式界面時必須使用清楚、建設性的訊息
9.注意網頁中標題、圖片與文字段落讀序的安排

輔助瀏覽者的頁面設計原則
1.使用一致的關鍵字
2.建立超連結目錄表
3.顯示瀏覽者目前瀏覽的位置
4.盡量避免讓瀏覽者使用捲動軸和調整視窗大小
5.使用清楚的標題 (title) 標注 (tag)
6.在網站的深度和廣度之間做一個適當的選擇
7.使用適當的導覽按鍵 (影像或文字之超連結)
8.避免瀏覽者無法離開某一頁的窘境
9.使用 HTML 的內部連結
10.如果你的網站有很多網頁的話,請你考慮在每一頁內提供連結來連結到下列重要的網頁上, 如:首頁 (home page) ,內容連結頁 (TOC, Table Of Content) , 索引頁 (index page) 或搜尋頁 (local search page)
11.不管使用者在瀏覽任何資訊時,上面這些連結最好都能一致呈現出來
12.提供相關資訊的連結

E-Learning與遠距教學


E-Learning 的涵義









學習產業興起的動力



知識變遷快速促進學習效率需求的呼聲



學習應和工作及營運方向密切配合的需求



成人教育對學習彈性的需求



能力的建立與改善遠勝於學業完成的需求



網路教學降低訓練成本



軟體工具提升教材開發效率



電子化教學易於擴散優良教學方法



專業分工促使學習產業價值鏈重整







學習產業價值鏈



認識各種網路教材及其教學策略~網際網路之教育應用


全球資訊網運用於教學上的特性
以下從 教學媒體、教材、 教學原則、 學習者與 教學者等方面來說明全球資訊網運用於教學上的特性

媒體特性
全球資訊網源於透過網際網路設計成非線性知識的環境。使用全球資訊網傳送教材的主要優點是它提供了一個簡單、易取得與獨立介面的平台。WWW上的多種媒體介面都相容,可允許在同一個互動環境中整合不同的溝通工具,例如:電子郵件(E-mail)、討論群(News Groups)、電子郵件快訊(Mailing-list)、…等等。使用者可依自己喜好與軟體種類選擇自己的溝通方式。

多種媒體介面的組成,使得WWW可扮 多種角色
1.可以扮演教師:經由超本文的教學輔助,WWW可以用來設計個別指導或線上課程。
2.可以成為出版中心:網路可以成為教育作家,不管任何身分、背景,甚至來自不同國籍的學習者,皆可24小時不受時間限制上線發表文章。如果只是將網路視為散佈教材的媒體,則Antchev等人認為網路是個出版教材的低成本管道。WWW具有即時出版的時間優勢,網路使用者每個人都可以當出版者。
3.是個公開討論廣場:WWW討論區環境不盡然使全部學習者都會參與討論,但是無疑的可以成為提供學習者討論意見與交換心得的開放性管道。
4.是巡航器:網路搜尋幫助使用者更容易分類尋找資訊。

目前網路上的教材資源可簡單 分為兩種
封閉式網路教學資源是由某一教學機構提供給特定對象。成為這個教學機構的教學對象,可能要經過一些特定的程序,如註冊或繳費等。這樣的網路教學之教材比較可以是組合式的教材。也就是說,教材可能是網路上的影音資料,書面印刷的資料,甚或是親身傳媒(如討論、參觀、實驗等)教學方式的組合。
開放式的教學資源,是教學機構與學習對象均無限制,這些資源可提供給任何有興趣的人。其經營方式有如公共圖書館。資源供應開放,但在教材方面比較不易如封閉式的有組織,或可與其它教學方式配合運用。

透過WWW傳輸學習內容的方式有下列幾項
1.資訊式:利用WWW傳達課程大綱與相關事項。
2.補充式:提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網路資訊方便學習者自願地學習。
3.獨立式:課程內文提供於WWW上。
4.全面式:課程內容與課程活動都藉由WWW來進行。

教學方式基本原則
1.系統性:WWW提供一個可誘發學習動機的學習環境。清楚的教學架構,可以使學習者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與學習路徑,滿足個人的學習差異。
2.互動:學生需要活潑的學習與解決問題。超本文本身不具適應性與反省性,只不過是另一種管道代替原本紙張媒介所提供的閱讀文件。所以提供一些問題、作業與相關活動,讓學習者藉由互動而提昇學習效果是需要考慮的。
3.回饋:回饋不只侷限於師生之間,甚至於同儕之間也是重要的一環。不管學習者習得正確或不正確的知識,都應該適時給予回饋。
4.反省:學習者需要機會可以反省自己所習得的觀念。網路公開討論區(例如,電子郵件、線上討論群、學生個人首頁等)可以提供機會讓學習者交換彼此觀念與意見。

網路教學環境大致分三類學習環境
1.線上沒有教師,沒有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
2.線上沒有教師,但有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
3.線上有教師,也有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

認識各種網路教材及其教學策略~網路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的應用

1.教學者應設計學習活動,鼓勵學習者主動地參與資訊搜尋的過程。根據研究發現,參與愈多、互動性愈強,所其獲得的資訊也就愈多,同時也愈能主動地建構知識。
2.教學者應利用非同步溝通型式鼓勵小團體互動。根據研究,參與小團體互動頻率愈高,其合作學習能力愈強網路學習策略跟傳統教室學習策略 。
3.互動頻繁,愈能利用電腦的控制力,於是學習者概念連結、概念組織能力可藉以提昇,而促進其心智與社會能力。

網路學習策略跟傳統教室學習策略
1.教學者或設計者應利用超媒體及非線性知識結構的特性,結合網路線上教育模式,以鼓勵學習者運用多媒體,探索新的概念,加強不同概念的連結,進而提昇其知識創造的能力。
2.網路學習的策略跟傳統教室學習的策略有相同效果的替代方式。


網路學習策略跟傳統教室學習策略


網路互動式的學習策略

1.遠距教學眾多理論裡,雙向溝通是相當重要的基本要素。畢竟再怎樣聰明的電腦學習軟體,也無法完全取代教師的地位一般,因此人和人互動才是「互動」的真正意義。

2.雖然網路互動式的自我評量讓學生可以在無處罰性的壓力下與獨立作業的環境進行由於網路互動式學習教材上強調學習者中心與學習者控制的學習方式,往往會缺乏社會化互動。因此必須藉著學習的情形來判斷何時需要社會互動的策略以促進師生的互動。


網路教學的互動方式

1.強調與學習者教材的對話。

2.學習者參考教材採取行動。

3.學習者一起協商學習目標。

4.教材提供學習者反省與互動能力。

5.學習者能延伸與順應教材。

6.學習者有所學習行動後,適時給予回饋。


網路教學策略之重要性

因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是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進行,故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的教學活動,除應有別於一般傳統課堂中的教學活動之外,尤應有一妥善規劃之教學策略,方能保證學習者在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能有效率的進行學習。



十二項網路教學策略

1.自主進度與自我上線:讓學生可以自己決定何時學習、學習什麼等。

2.降低恐懼:網路學習使學習者個別化,不但免於當眾發言的困窘,且可以更冷靜地提出問題。

3.同儕與教師的互動:透過電子郵件傳送,或其他非同步討論管道,提供師生或同儕間的互動,增加私人溝通。

4.刺激學習動機:瀏覽器介面的吸引力與親和力可以刺激學習者的使用動機。

5.一對一與多人對一的學習:學習可以像學徒般的進行一對一學習,亦可形成多人對一的教學。

6.班級會議的利用:網路教學無法全部取代傳統班級會議的特有性。

7.減少沈悶的業務:電腦科技確實可以減少教師工作業務。例如,準備與印製講義、班級管理等。

8.學習環境彈性:傳統班級式學習環境,一堂課均在45分至1小時之間。強迫學習者必須準時出席,學習一旦無法順利出席,勢必影響學習進度。

9.責任感的提高:網路教師必須負起回應電子郵件的工作,以及扮演公開討論區的仲裁者。

10.支援性:隨時準備處理學生在網路技術使用的問題,盡快協助有困難與問題的學生。

11.即時性:課程傳輸速度越快越好,並且提供最快的回饋以鼓勵學生。

12.教材的修改與更新:教學者隨時準備教材內容不當之處的修改

認識各種網路教材及其教學策略~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策略設計
課的劃分
考慮:
教學對象
學習目標
間隔時間
教學順序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活動設計
引起動機
提示目標
追憶舊經驗(舊知識)
呈現新內容
引導學習
要求學生反應
提供回饋
評估學習成效
促進學習保留與遷移

教學方法
演講法
問題解決教學法
示範教學法
小組討論
合作學習教學法
遊戲教學法
角色扮演
案例教學法
設計教學法
編序教學法
價值澄清法

教學組織形式:團體教學
大班教學(25人以上)
小班教學(15-25人)
小組學習(3-8人)
師生兩人小組(2人)

教學組織形式:個別學習
教科書/作業簿
編序教學教材/自學簿
電腦教學教材/
視聽媒體:錄音帶、幻燈節目/作業簿

教學活動與方法:考量因素
教學目標
時間限制
人數多少
互動性(觀眾參與)
訊息來源的廣度 (不同觀點)
場地、設施、媒體的配合

學習的吸收程度
透過方式(吸收比率)
文字 (10% )
聽覺 (20% )
視覺 (30% )
視聽媒體 (50% )
操作、經歷 (70% )
報告、教人 (95%)
未來的教學趨勢
採用多元的方式
注重真實的情境
注重學習的過程
鼓勵深度探究
鼓勵合作參與
注重統整的經驗

認識各種網路教材及其教學策略~網路教學的模式與教材設計案例

本章重點
新的學習模式
網路教學的模式
教材的傳送方式
網頁式教學的模式
模擬式教材: Photoshop課程
演講式教材: VRML技術課程
瀏覽式教材: Java程式設計課程
群組互動式教材:管理學課程
知識型教學教材

網路教學的模式
網路溝通式(Web-Communicated)
網路傳送式(Web-Delivered)
網路支援式(Web-Supported)
網路發展式(Web-Developed)